微量元素检测血液样本的获取及处理缘由

微量元素检测血液样本的获取及处理缘由

时间:2020-06-16 作者:汉方医疗 浏览次数:

上文提到可用来检测人体微量元素的样本比较多,获取也比较简单。但是受到微量元素检测设备或者是临床采集处理的影响,其实最为合适的样本还是血液样本。下面我们来着重说一下血液作为微量元素检测样本在获取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这是关系到检测准确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会提到获取流程中哪些是干扰检测准确度的因素和原理。


1 采血管 采血管的管壁材料和管塞材料是影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检测血清Al时不应用玻璃管,检测Cd时不应用含Cd基软化剂的塑料管,检测Zn时不应使用Zn掺杂的管塞。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对微量元素的检测尤为重要,从采血管中抽检(不同批次)其微量元素本底值,用纯水浸出液和弱酸浸出液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对比采血管本底值与待检测元素的含量范围,一般低于待检测元素的1/10则认为不会显著影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但应注意的是,纯水和弱酸不能完全模拟血液样品在采血管中储存情况,此时应使用具有标定值的血液样品来测试采血管的本底值,如果微量元素的检测值不高于标定值的10%,则认为该采血管可以用于该微量元素的检测。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添加剂的存在,血液中的氨基酸和多肽可能附着于管壁上,此时微量元素的检测值会低于标定值。


市面上常见的普通采血管中Al、V、Zn、Fe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应采用微量元素专用试管采血,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 采血针 在微量元素检测中使用不锈钢采血针收集血液通常是不合适的,会严重影响对某些元素(如Cr、Co、Ni、Mn)的检测结果,替代方案可以采用聚丙烯材质的静脉采血针。


3 抗凝剂 全血、血浆采血管中添加抗凝剂是微量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多数抗凝剂是聚阴离子(如肝素)或金属螯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盐),这些抗凝剂在制备过程中对阳离子/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常是微量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一般情况下,需对多批次的采血管进行抽样来评估其空白中所携带的微量元素值。由于抗凝剂的存在,在微量元素检测的过程中血清的检测结果常优于血浆或全血。


4 分离血清和红细胞 凝血和分离程序的标准化,以及尽量避免溶血作用对微量元素的检测非常重要。部分元素(如Pb、Zn)在红细胞中的含量高于血清,应通过检测血浆或血清样品中的血红蛋白来评估溶血状况,否则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5 污染控制 在某些情况下,血清微量元素的检测会受到被采血者皮肤或医生手中汗液污染的可能,而汗液中Ni含量约为血清的20倍,Cr含量约为血清的10倍。采血时,应充分清洁皮肤,尽可能防止皮肤表面污染和组织液渗入,采血过程中使用无粉橡胶手套。


6 储存 样品应储存在4 ℃(短期,1周)的冰箱中或冷冻至-20 ℃及更低温度下(长期,仅限塑料管)。血液样品也可以采用冻干的方式长期保存。总体而言,微量元素在储存期间的变化与元素种类密切相关。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低,不容易检测。更是在检测环境中容易受到干扰得不到准确数值,这就对样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必要流程获取样本,知道各个流程处理的所以然后工作会事半功倍,也可以在结果异常时排查原因。

Copyright© 2019 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